我有很多次在語言不通的地方坐城際大巴,全程都緊張兮兮地望向窗外,一旦掃到任何貌似目的地城市的字符就打個激靈:是不是該下車了。但在自己熟悉的城市,那個名字卻好像是多此一舉。比如我們會說“去西站接人”、“百貨大樓門口兒見啊”、“國安最近怎么這么臭”,而直接省去“北京”。這兩個字,你我常常視而不見,可它們一直在那里:

△北京地鐵13號線列車

△北京站

△北京西站

△首都機場老航站樓

△首都機場一號航站樓

△北京大學西門

△北京飯店

△某北京銀行支行

△北京市百貨大樓

△北京動物園正門和北門

△某報攤兒
你或許已經注意到了,我們選擇的都是手寫的漢字。它們并非憑空存在,而是各有一段自己的故事。

顯然,我們挑選的“北京”只是北京的一小部分,更多樣的北京等待著你去發(fā)現,你去書寫。
關于“發(fā)現”——

你能發(fā)現郭沫若題寫的這個“北京”來自哪里嗎?
原標題:字如其城:在北京找到“北京”